《燕山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迎 接 党 的 十 九 大 做 好 学 生 引 路 人

   期次:第638期   作者:本报评论员 褚玉晶   查看:57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到来,人们都会在教师节这一天向自己的恩师送上最诚挚的祝福,表达最真切的思念和敬意。如果要说出一生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老师无疑是很多人心中的首选。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古往今来都备受尊敬,特别是专门为教师设立一个节日,这代表着国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代表着对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推崇。“教书育人”的职业性质对教师的道德水平和学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术业不精的教师充其量教不好学生知识,但心术不端的教师却会带坏学生的品格。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这些问题虽不是主流,但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大学作为社会风尚引领者的角色地位,挑战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公信力。
  教育部于2014年10月9日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划出高校教师禁行的“红七条”: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向教师“失德”行为亮红灯。这些条文不仅是一个道德呼吁,更是教育改革的制度化。唯有立法与监督并重,方能让高校教师真正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智慧之门。
  师德建设不仅直接关系高校事业的改革发展,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强化师德宣传教育、大学文化建设、师德实践和制度建设为一体的师德建设工作体系,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高校教师应当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捍卫职业尊严。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才能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合格教师,成为人人敬仰爱戴的学问之师、品行之师。
  尽管近年来一些社会流弊为教师这一本应最纯洁高尚的职业涂抹了些许铜臭气息,个别“害群之马”让整个教师群体蒙羞,但绝大多数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释放着“传道授业”、“恩同父母”的正能量。高校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诸如李保国、黄大年等先进典型,他们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是优秀高校教师的代表,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迎接党的十九大,做好学生引路人”。那么教师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呢?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教师要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作为学生呈现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作为高校教师,要具有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燕山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368次访问,全刊已有5081916次访问